去年秋种期间,受天气条件影响,我县小麦播期全面推迟,冬前生长量不足,加上一月份出现两次大范围雨雪寒潮天气,作物苗情长势总体偏弱,部分作物发生轻度冻害。大多数小麦冬前没有化除,麦田杂草发生较重,春季化除任务大。近期雨水较多,田间湿度偏大,部分麦苗发生轻微渍害。为促进苗情转化升级,必须加强小麦春季田间管理。
一、控旺防冻。播种量过大的麦田,麦苗弱而不壮,早春极容易遭受冻害。应在起身前用10%多效·甲哌鎓(矮丰)可湿性粉剂40~50克/亩,对水30公斤均匀喷雾。化控注意喷药要匀,用量要准,对水要足,必须掌握在拔节前结束。
二、化学除草。春季化除宜早不宜迟,应在拔节前结束。当日平均温度回升到8℃以上即可开始。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前施药,严格按照推荐药量使用,防止产生药害。
1、防除阔叶杂草。根据田间草相,每亩用58克/升双氟·唑嘧胺(麦喜)悬浮剂10毫升,或20%氯氟吡氧乙酸(使它隆)乳油50~60毫升,兑水40公斤,于小麦拔节前茎叶喷雾。
2、防除禾本科杂草。每亩用15%炔草酯(麦极)微乳剂30~40毫升,或唑啉草酯(爱秀)50克/升乳油80~100毫升,兑水40公斤,于杂草2叶至小麦拔节前茎叶喷雾。
3、防除禾本科、阔叶杂草混生的小麦田杂草。每亩用7.5%啶磺草胺(优先)水分散粒剂12.5克,加20%氯氟吡氧乙酸(使它隆)乳油50毫升加15%炔草酯50毫升,兑水40公斤,于小麦拔节前茎叶喷雾。
三、清沟降渍。稻茬麦要高产,开好“三沟”降湿防病是关键。结合早春管理要清理好田间“三沟”,做到排水通畅,雨住田干,保证小麦健壮生长。
四、促弱转壮。进入越冬期以来暖冬气候明显,气温偏高,没有极端低温,小麦一直在生长,个体素质明显提高,群体增加较快。过迟播种的小麦,由于出苗和生长慢,个体弱,群体小。要因苗补肥,促进苗情转化升级。对秸秆还田未镇压田块,选择冷尾暖头气温回升且无霜冻的晴天适度镇压,提高保墒防冻能力,促进春季生长。
五、平衡施肥。对播种晚、分蘖少的三类苗,返青期趁雨雪追施返青肥,每亩追施尿素3~5公斤,有利于小麦均衡生长,追施返青肥的三类苗田块应减少拔节肥的追施数量,并且适当推迟追肥时间。
对苗情正常的田块,应普施重施拔节肥。在3月中下旬小麦起身后、小麦群体叶色退淡、基部第一节间定长时追施。其中群体较小、苗情偏弱的适当早施。群体偏大、叶色较深,视苗情推迟追施。在拔节肥追施中,应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,增强植株抗逆能力。一般趁雨每亩追施45%三元复合肥20公斤,尿素5公斤为宜。
六、防病治虫。小麦群体偏大,田间郁闭,有利于小麦纹枯病等病虫害发生危害。要以防治纹枯病为重点,兼治蚜虫和红蜘蛛等病虫害。在小麦返青到拔节期间,当纹枯病发病株率达到20%时,每亩用20%井·蜡芽(纹霉清)悬浮剂100毫升,或12.5%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克,加水30~40公斤喷雾防治。蚜虫达到500头/百株的田块,同时加24%抗蚜·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~30克或20%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5克或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克进行综合防治。麦蜘蛛达到200头/市尺行长的田块,同时加5%阿维菌素乳油30毫升喷雾防治。
七、“一喷三防”。 小麦扬花初期,做好以防治赤霉病为重点的小麦“一喷三防”工作。小麦后期叶面补肥很重要,能够延长功能叶光合作用,增加千粒重。开展小麦“一喷三防”, 达到防病、治虫、补肥、抗干热风、防早衰、增千粒重多种功效,是后期田管的重要增产措施。在10%小麦扬花时(齐穗后3天),实施小麦“一喷三防”,晴天下午4点以后施药。亩用28%烯肟菌酯·多菌灵50克、或10%井·蜡芽150毫升、或40%戊唑醇·多菌灵60克、或25%氰烯菌酯200克、或56.7%咪锰·多菌灵40克,加20%啶虫脒10克,或10%吡虫啉40克,或50%吡蚜酮10克,加1.8%阿维菌素20毫升,加98%磷酸二氢钾100g,或氨基酸50g,对水30~40公斤,对准穗部均匀喷雾。严重发生年份,可在盛花期补喷1次。根据预报,雨前喷药预防,必要时雨后补喷。(来源: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)